译本比较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角度的话个人觉得可以有“对文化因素的翻译比较”和“同化异化”方面的。这类我看到的貌似经典文章会好比,新的本来译本就少,书不有名的译者水平也不见得太高。
着重分析两个英译本的语法构造是否符合标准化。重点分析两个英译本的英语翻译词汇是否有不同出处的地方。
翻译用词、语序,对原文的准确程度、忠实程度。
骆驼祥子译文对比分析
“祥子”并不“祥”,Evan 把它翻译成Happy Boy,是想再现这个名字的隐义,但Happy Boy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人的名字,老舍先生此处选“祥子”作为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一种反讽,Evan King 在此处翻译的有些不伦不类。而施晓菁则是采用了音译来翻译男主人的名字,但相比较而言无法传递人名的内涵。
原版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原版更代表了老舍的思想、比英译版容易看懂等等。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一是动词性短语构成排比,来表现故都秋的特点,同时抒发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寂冷落的情感。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⑦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骆驼祥子的典型形象 贯穿祥子性格发展全过程的线索是“希望——追求——奋斗——挣扎——失败——堕落”,最后以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破产而告终。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祥子是一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流落城市当上洋车夫,唯一的理想是做个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没有火车的时候,一条骆驼要值一个大宝②,因为骆驼力气大,而吃得比骡马还省。他不希望得三个大宝,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一辆车的。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英汉对比分析在翻译中的运用】
1、运用英汉对比分析,了解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差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以郭建中先生《中国人的家庭》译文为例,从词汇选择、句法差异和语篇结构三方面,说明了在翻译中运用英汉对比分析有助于获得理想的译文,达到“动态对等”。
2、不同的委婉语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所代表的文化和其他文化差异。而翻译的目的是在有着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进行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思想交流活动,因此,英语委婉语的翻译强调把委婉语的内涵忠实的传递给读者以及听者。
3、表面上看,英语的委婉语比较直接,但充满逻辑;汉语的委婉语比较谦卑,有悲伤的意境。(一)建议从中外文化传统的差异着手来写。西洋社会,承认的是团体的界限、进入资格。在他们那里不是认清问题,是权利问题。而在中国确是客套话、攀关系、讲交情。
4、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
期末译本对比整理-《哈姆雷特》
朱生豪与卞之琳译本韵律文体对比 通常称朱先生翻译莎作时采用的“散文”文体,但就《哈姆雷特》选段来看, 他翻译莎剧选择了极其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 例如: “陪伴陪伴他”、“解解闷”、“不大相同”以及“倒使”,目前的日常交流也会经常使用。
对国外原著译本的选择总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哈姆雷特》来说,朱生豪、卞之琳和方平的译本都是较权威和上乘的,三者各有出彩处但也不乏小瑕疵,将三者对比参照着读,更能吸收各译本的精髓。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无疑是最忠实精准的,经典就是经典,很多其他译本都是基于其翻译而成。
《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近百年来,中国已有多达近二十个不同译本的《哈姆雷特》,诸如邵挺、梁实秋、田汉、曹未风、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济,以及姜维枫、北塔等翻译家的汉译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